首页 >科技 > > 正文

世界观速讯丨两个世遗牵手,江门新编粤剧《碉楼》“潮”向年轻人

2023-07-05 17:55:26 来源:金台资讯

日前,由中共江门市委宣传部、开平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23年“中国侨都[gf]2022[/gf]红线女粤剧艺术周”正式启动,新编粤剧《碉楼》巡演在广州首场开演,随后在多地开始巡演。这个侨乡IP在粤剧的加持下,引起现场阵阵掌声,再次点燃羊城。

回望过去,在中华文明的历史星空,粤剧熠熠生辉,焕发夺目光彩。展望未来,江门被赋予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的新使命,是世界观察广东、读懂中国的重要窗口,粤剧和碉楼越来越成为讲述大湾区同根同脉故事的重要载体和文化名片。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江门在红线女艺术中心举行“中国侨都·红线女粤剧艺术周”启动仪式暨新编粤剧《碉楼》巡演启动活动,将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纽带,引领更多观众尤其是青年朋友走进粤剧世界,擦亮江门“十张城市文化名片”,以文化的传承增进海外华侨华人情感共鸣,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精彩,推动江门打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现代化综合实践区。

新编经典致敬传统文化

仰望文明星空,这是一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致敬。

作为粤剧艺术一代宗师,红线女祖籍江门开平。她把一生都奉献给了粤剧事业发展,长期关心支持侨都江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

如今,江门选择在红线女艺术中心,启动“中国侨都·红线女粤剧艺术周”,开启粤剧《碉楼》巡演活动,用意不言而喻——深入推动粤剧事业振兴发展,以重现艺术精品的形式,向红线女先生的艺术人生致敬,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致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而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粤剧被誉为“南国红豆”,是岭南文化的瑰宝,上百年来在这里起源、传承、发展,留下沉甸甸的文化遗产。2009年,粤剧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聚焦侨乡,作为中国曲艺之乡,江门粤剧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群众基础,为推动“粤剧中兴”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粤剧文化也是江门23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一,成为侨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历史上,江门粤剧可谓名伶辈出,从粤剧复兴鼻祖——清末开平籍名伶邝新华,到民国时期的四大名旦、四大名丑、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艺术大师红线女……可以说,在跌宕起伏的发展轨迹中,五邑人始终与粤剧有着同呼吸、共命运的联系。

正因为如此,江门选择用自己的方式,致敬经典。在这座城市,优秀传统文化从未远离人们的生活,而是不断淬炼出新的气息。

近年来,侨乡坚持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总体原则,建立多层次的传承发展途径。复排新编粤剧《碉楼》,正是江门传承创新粤剧文化的重要举措,也是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行动,获得了广东省文化繁荣发展专项资金扶持。

而从效果来看,《碉楼》堪称近年来粤剧界以现代审美重新挖掘传统艺术的一次成功探索,斩获了一系列的重要奖项:2013年获得第十四届文华奖“文华剧目奖”;2014年获得广东省第九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2014年获得第十二届广东省艺术节优秀剧目二等奖;2014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

粤剧的振兴,首先须回到文化的根脉;粤剧的传承,归根结底是人的传承。从这个角度审视,《碉楼》是红线女先生留给家乡江门的宝贵财富,如今复排新编可谓恰逢其时,将鼓励全社会在继承粤剧的优秀传统艺术当中不断追求改革、开放、创新,彰显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粤剧+碉楼”打造城市名片

立足岭南沃土,这是一次深厚侨乡文化独特魅力的展示。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涵养一方精神,文艺创作不是孤立的叙事,也讲究“因地制宜”。回顾《边城》《林海雪原》等经典的文艺作品,它们架构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之中,不仅没有引起读者或观众的“水土不服”,反而为他们呈现了独特的地域风貌与人文社情,还在一定程度上打开了地方的知名度,为传承地域文化提供了契机。

同样,《碉楼》的复排新编,也充分展现了江门根植侨乡文化的自信,也彰显了江门联通四海的城市底色。

一方面,粤剧是粤港澳三地共同的文化遗产,在粤港澳及海外粤语华人圈中具有广泛影响。粤剧素来有“过海容易过江难”的说法。在海外,有华人处就有粤剧。作为广府民系共同的精神纽带,粤剧可谓华人华侨魂牵梦萦的“思乡曲”,也是抚慰海外同胞心中乡愁的“赤子调”。

另一方面,江门素有“中国侨都”的美誉,人文历史底蕴深厚,拥有广东首个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碉楼铭刻着华侨辛酸血泪史的千古奇观,每一座碉楼背后往往都有一段辛酸的往事,是江门最独特的城市名片之一。

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粤剧+碉楼”的组合,无疑有着鲜明的文化辨识度,诉说着这座城市传统融于当下、新旧交融的魅力,也彰显了在继承传统基础上推陈出新的文化张力。而两个世界遗产的“牵手”,也将以中国侨都独有的文化魅力,增强海外华侨华人情感共鸣。

特别是今年以来,江门市委宣传部提出打造“十张城市文化名片”。“中国侨都·红线女粤剧艺术周”系列活动的开展,就是要扎根南粤大地这片文化沃土,借助粤剧、碉楼这两张文化IP,讲好江门故事、湾区故事、中国故事,擦亮江门“世界遗产的代表地”“国际传播的示范地”“华侨文脉的传承地”“文明形象的展示地”“文化创意的新高地”“文旅融合的标杆地”等多张城市名片。

打造“十张城市文化名片”的背后,是江门一城千面的城市魅力、开放包容的城市集聚力、与日俱增的城市影响力。我们期待,随着城市魅力、集聚力与影响力三者有机互补,各类资源要素加速向侨乡集聚;我们相信,一个更亮眼、更有力的城市品牌,将进一步放大中国侨都的影响力、辐射力、磁聚力,为区域加快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力。

创新发展拥抱活力青春

奔赴时代征程,这是一次推动传统艺术创新发展的实践。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重视推动下,粤剧艺术不断在传承中发展、创新,粤剧以“跨界融合”之势频频出圈,多次迎来高光时刻——

《白蛇传·情》上映不到20天便打破戏曲电影历史票房纪录,成为中国戏曲类电影票房冠军;《南越宫词》一举夺得金鸡奖最佳戏曲片大奖;《范蠡与西施》《黄飞虎反五关》《刁蛮公主戆驸马》等一系列粤剧创新作品正在筹划……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粤剧作为传统文化,具备时代竞争力、时尚感染力,与当下表达方式的融合会产生无数可能。在中国侨都,传统文化也一直以鲜活的生命力延续在市民生活之中,这次也不例外——

从展演再出发,到粤剧艺术周系列活动,江门充分发挥红线女粤剧品牌及其代表作的强大引领力,加快探索粤剧在题材内容、艺术表达、传播方式上的转化,实现传统艺术的时代创新。

艺术必须不断求新,才能适应新观众的需求。文化建设以人民为中心,文化的主体是人,传承的载体也是人。年轻人喜爱,传统文化传承就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以复排新编粤剧《碉楼》为契机,江门让传统文化与当代年轻人“破冰”相识再相知——

一方面,粤剧《碉楼》在广州首演后,还到江门、开平等地巡演,并将常态落户江门开平赤坎古镇侨乡国际旅游度假区,通过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网红”国际旅游度假区,与更多年轻受众近距离接触。

另一方面,江门市2023“侨都粤曲新韵”征集宣介活动陆续开展,通过粤曲新唱、粤曲潮玩等创新形式,让粤曲潮流化、年轻化,通过网络形式对外发布宣传,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粤曲、喜欢粤曲,唱好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广东大戏”,让传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并将之作为国际传播的重要项目,体现中国侨都的担当。

由此观之,江门市委宣传部用好侨乡特色文化资源打造粤剧文化IP,既是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题中之义,也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一次具体实践。

以粤剧为桥梁,中国侨都主动拥抱年轻人,“江门正青春”的城市活力愈发彰显,让人们看到中华文化的新气象,也让全世界“在江门,读懂广东,认识中国”。

稿件来源:南方+

南方+记者 董有逸 杨兴乐

标签: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2 每日北京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2018864号-37   联系邮箱:291 323 6@qq.com